【教学巡礼 立德树人】本科教学的术与道

发布者:gly001发布时间:2025-07-22浏览次数:17


引言

宜春学院党委宣传部和人事处联合主办“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本次活动于2025年5月26日在科技楼报告厅举行,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汇聚了15位教师代表深情讲述育人故事,吸引了全校近五年新进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教育叙事分享,更是一场对教育家精神的集体致敬。

本科教学乃高等教育之基石,其质量关乎人才培养的成败与国家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为我国高等教育擘画蓝图,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服务国家发展的时代使命。在此指引下,本科教学既要坚守育人初心之“道”,亦需精进教学方法之“术”,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与深度融合。

一、宏观指引:习近平总书记论高等教育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核心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深刻指出,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的“龙头”,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时,高校应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这些重要论述,为本科教学确立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遵循(道),亦指明了探索科学高效育人路径(术)的改革方向。

二、道术之辨:本科教学的体用关系

(一)教学之“道”: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本科教学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要求我们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三全育人”大格局。

以学生为本为圭臬。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个性特点与情感需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正如教育家陶继新所言:“高效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人格塑造”。

(二)教学之“术”:与时俱进的方法创新

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式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例如,通过“问题导入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与协作学习。

现代技术为教育赋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场景,提升课堂吸引力与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效率与学习体验。

引入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改革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评估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入项目实践、学习档案、同伴互评等方式,辅以个性化反馈,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道术融合:体用不二的实践智慧

教学之“道”为“术”的运用确立价值导向和根本目标,教学之“术”为“道”的实现提供具体路径和有效支撑。“道”是体,“术”是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术)的同时,更要融入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道),真正做到“以道驭术,以术弘道”,实现知行合一。

三、行稳致远: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巧设悬念。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真实的案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引人深思的视频片段(如播放相关纪录片),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讲授环节突出互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讲授-示范-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抑或是教师组织下、学生做主讲人的翻转课堂模式。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先精讲原理、规范演示,再引导学生分组操作、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巩固环节注重应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综合任务或跨学科项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借鉴分层教学理念,布置差异化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潜能开发。

(二)持续提升教师素养

锤炼教学基本功。系统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沟通表达、信息技术应用及教学评价能力。通过同行听课、教学督导、集体备课以及“课堂观察+反思日志”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反思与改进能力。

引领专业化发展。积极参与教学研修与学术交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如翻转课堂、PBL项目式学习、OBE成果导向教育等),拓宽学术视野。更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探索路径

数据驱动精准画像。运用学习通教学,分析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业数据、学习行为数据、兴趣偏好等信息,为学生精准“画像”,进而制定和调整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与辅导方案。

提供多样选择空间。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翻转课堂的比重,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及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如学术研究型、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等)。

强化人文关怀指导。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授课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心理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掘潜能,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学生课后联系主动性,从而对学生学业、生活和职业发展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与关怀。

结语

新时代本科教学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道”的层面,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在“术”的层面,勇于探索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与路径。唯有实现“道术合一”,相得益彰,方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创造活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茁壮成长,成为兼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诚如陶继新所言:“高效教学不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教育者人格与智慧的投射。”如此,中国高等教育方能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卫生学教研室甘卫民

20250522